
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这是古人的智慧在线配资论坛,然而孔祥熙年轻时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深意。他天真地以为,无论做了多少坏事,自己也能突破命运的束缚。
当时,孔祥熙的生活过得美满幸福。妻子宋霭龄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孔祥熙曾想,如果恶行能让人厄运连连,为什么他们家依然幸福呢?
然而,随着年华的流逝,他开始明白古人所说的“积善”与“积恶”的道理,但为时已晚。临终时,孔祥熙紧紧握住妻子的手,喃喃自语:“孔家的香火,难道就要断了吗?”宋霭龄不解,以为丈夫在胡言乱语,便安慰他说:“你有重孙子,香火不会断的。”孔祥熙却无奈摇头,眼神中充满了悲凉与惋惜。
展开剩余87%在他临终的那一刻,他迷茫地伸出双手,仿佛想抓住什么,但却什么也未能抓住。最终,他的双手无力地垂落,妻子轻声呼唤着他的名字,却再也没有得到回应。1967年8月15日,孔祥熙离世。
作为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家掌舵人,孔祥熙即使在病重时,也不像普通人家的老人那样躺在破旧床上,盖着污迹斑斑的被子。他那时居住在美国纽约市的豪华酒店,酒店的房费折合人民币约两千元。对普通人来说,这笔费用是难以承受的,但对他来说,却轻松如同喝水一样。
《红楼梦》中说:“人生莫受老来贫,也须要阴骘积儿孙。”回顾自己的一生,孔祥熙发现,自己确实未能积善,甚至有些时候误入歧途。往事如梦,片段一幕幕浮现他眼前。1948年,凭借敏锐的判断,孔祥熙意识到国民党即将走向败亡,于是携带巨额财产提前逃亡美国。
在美国,他迅速陷入了奢华的生活中,浪费巨资。美国总统杜鲁门得知其奢侈生活后,派人调查他的财务状况。孔祥熙深知自己的账目无法经得起美国中情局的盘查,于是提前转移了部分财产,并通过重金贿赂美国官员,使其帮忙设置了一个5000万美元的账户。杜鲁门信以为真,最终问题不了了之。
然而,这些积累的财富,原本是中国百姓辛勤劳作得来的。孔祥熙当时浑然不觉,甚至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。直到他临终时才悔恨不已,但一切已经无法挽回。毕竟,药物能治愈千百种病,却唯独无法治愈“后悔病”。
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孔祥熙最渴望的,仍然是儿孙满堂,享受天伦之乐。然而,身边没有一个孩子在场,他开始回忆起他们的婚事。
大女儿孔令侃反叛家规,执意嫁给了一名普通男子,并利用家族的势力帮他发展事业。没想到,男子获得名利后,迅速选择了离婚。她再婚后又嫁给了海军军官,生活并不如意。小女儿孔令伟,虽然深得孔祥熙宠爱,但她却不喜欢男人,选择和两位女性共同生活。长子孔令侃事业有成,但情感经历屡次失败。最终,他爱上了一位年长的女人,并因此与父亲断绝关系。至于小儿子孔令杰,尽管他做起了石油生意并成为一名石油大亨,但家庭生活也并不如意。更让孔祥熙感到遗憾的是,家族后代的血脉,并非纯正的华夏血统。
孔家传承着儒家的家风,遵循着严格的孝道,而他一直深知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道理。如今,孔家后代的血脉中却掺杂了外族的血液,这让他深感痛惜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,意识到自己的一生究竟在何时误入歧途。
回忆涌上心头,孔祥熙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理想。出身名门的他,曾是当地的楷模,家族富贵,百姓尊敬,每当邻里有难,他们家总会出手相助。他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孙,祖祖辈辈生活在曲阜。明朝万历年间,他的祖先孔宏用曾在山西做官,之后在山西安家落户。
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,孔祥熙成长起来。他的父辈们仍旧坚守着传统的旧学思想,认为只有通过考试考取功名才能出人头地,而西学不过是“奇技淫巧”。那些如魏源、林则徐等睁眼看世界的人极少,这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。
直到一场意外发生,孔祥熙的生活发生了巨变。那是在1900年,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不断,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。孔祥熙的家乡山西太谷的教堂遭遇了暴力袭击,14名传教士被杀害。身为基督徒的他,选择回到故乡,安葬那些死难的传教士,行动引起了华北公理会的关注。该会提议资助他赴美留学,这为他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大门。
四年后,孔祥熙从美国归来,拒绝了多个北洋政府部门的邀请,决定致力于教育事业,并在家乡成立了铭贤学堂,以纪念那些死难的基督教徒。如今,这所学校已改名为山西农业大学,屹立了百年之久。
孔祥熙的事业逐步发展,他的目光开始转向实业,致力于振兴中国的民族工业。在商业领域,他与英国商人合作,成功进入煤油灯市场,为自己积累了第一桶金。然而,事业的成功也伴随着不幸。妻子因病去世,他痛失挚爱。面对失落和孤独,他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事业中,却始终未能察觉到自己逐渐陷入了金钱的漩涡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遇到了孙中山,参与了革命的事业。通过宋霭龄的引荐,孔祥熙与宋家建立了联系,并成为了连襟。孔家逐步从商场转战官场,逐渐壮大,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。
然而,孔祥熙并未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。在抗日战争期间,他不仅通过权力中饱私囊,还在战时物资的分配中挪用公款。尽管蒋介石对他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但孔祥熙最终因贪婪和堕落,深陷黑暗。
回首一生,孔祥熙深知自己错失了许多机会,尤其是家庭中的问题。他无奈地意识到,自己再也无法改变什么,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发布于:天津市泓阈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